张学顺:生命之源

浏览次数: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日期:2024-02-07

  最近在“鸣沙好友群”拜读了杨森林先生和曹雄先生两位大文人强强联手撰写的系列雄文《黄河宁夏水利历史文化史源探寻》,使我对水、水利、水资源、水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黄河、黄河水系、黄河流域农业、黄河几千年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领悟;对伟大的劳动人民充分利用黄河水利资源造福百姓的智慧更是敬佩。使我想起了儿时关于水的工程,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有几件亲身经历还记忆犹新。

  小时候没有自来水,生活用水只能靠井水。记得鸣沙大队一个生产队有一口井,鸣沙街周边六队、七队、八队、九队、十队各有一口井,还有鸣沙中学、鸣沙完小、鸣沙医院各有一口井,井不分界,人们想挑哪个井的水都可以。那时打井自然就成为一项工程了,没有机械,全凭手干,充分展示了勤劳人民的聪明才智。其它井是什么时候打的、怎样打的,我没有考证,但1971年春季鸣沙粮站门前打井,我就看清楚了。先是中宁县水利局的同志拿着仪器测水源,他们在地上用白灰画了个“+”字,周围再画一个大“O”形,直径三四米。人们在圈的北边放个小方桌,摆上馒头、焚烧香,以表示敬龙王爷。在一春光明媚的日子,鞭炮一响、破土动工。男人们挖坑丟土,女人们把丟上来的土向远处运,孩子们在旁边看热闹。挖了两天,大约有三米多深的时候,人们又用桁条和椽子架起一个三米高的三角架,顶端绑个红旗,再栓个滑轮。下面的人把土装在大筐里,上面两三个人拽着绳子往上拽,娃娃们喊着加油。到四五天的时候,就已经挖了一个五六米深的坑,人们看到了坑底有水,高兴的再次放炮。然后拉来石头,请来石匠,上面的人把石头用筐放到下面,石匠在下面做井,先用石块铺井底、旋井窝、磊井壁、砌井口、最后收井沿(做井台)。边砌边向周围填土,大约半个月,一口井就打好了。提第一桶水要系个红绳绳,换几个人向上提,以示永不断水。粮站的做饭师傅蒸了几笼馒头,炒了粉条大肉端到井旁,大人娃娃都来庆贺。一口井养育一方人畜,但人工打井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

  在幼小的记忆里,农村的土地是高一处、低一处,水渠也是弯弯曲曲从高处往低处修。我们那用的都是七星渠的水,七星渠是从西向东流的。在七星渠的渠堤上修一个斗门,出了斗门从南向北修一条大渠,一条大渠几个生产队用,沿大渠再修一些支渠。支渠一般都是从西南向东北流,这些渠年代还早,修渠的过程且不描写。支渠的水淌不到的地方,还要修改条毛渠,修小毛渠也叫挑渠子。小时候父亲挑了一条毛渠淌我们家的自留地,我记得比较清楚,并且参与其中。我们家是一个独庄子,在鸣沙完小的东北角,为了把水引到我们家的自留地里,父亲从完小东边的一条支渠上从西向东挑了一条毛渠,大约一百多米,把我家四周的自留地都能淌上水。挑毛渠时,先要在支渠上修一个闸,那时水泥沙子不多,只能是用木头做个长方体的框架,放在支渠里,周围填上草绳和黏土,就是一个木闸。在闸的上方开个毛渠口,然后向下挑毛渠,毛渠不能太宽,渠底随田的走势,不能高也不能低,确保水能自流通过。记的房子东面有一块地较高,水自流淌不上去。父亲就在田埂边挖一个小坑,然后用一段推拉车或自行车的里胎(相当于水管),把里胎放水坑里,用手捏住一头,猛的向上一提,放到较高的地里,再把手松开,水就会浇上去。我当时不知道是什么原理,感到好奇,试着把水坑那一头提起,水不浇了,自己学着父亲那样提,就是吸不上水来,只得喊父亲过来重提一次。现在想,那可能就是最早抽水提级灌溉的原理,我真佩服父亲的智慧。造水电 鸣沙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造水电,不是传说,是奇迹。记得鸣沙粮站东南角,有一个碾米的房子叫电碾房。是十队的人们利用大渠水的落差冲击修建了一台发电机,再利用发出来的电,在旁边安装了一台电碾子,供人们碾米,为电碾子遮风挡雨的房子,人们习惯叫电碾房。电碾子是什么时候安装的,我不知道;水电是利用什么原理发的,我也不知道,建造这个水利工程的过程,我更不知道。小时候去过两次,一次是跟随爸爸去碾米,看到的还真是个铁家伙,太神奇了,听大人们说,是用水发的电带动的。当时记得这个机子只能碾黄米,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电(那时太小不懂)。旁边还有一个石磨,大人说也不用驴拉,是用水带动的。一次是水停了,跟着哥哥跑去看发电机,只见有一个落差两米多高的深水坑,坑是用水泥璇成的,直径约一米五,坑里有一个大铁轮子,轮子中间有一根铁轴通向碾房,轮子外边是十几片铁板叶子,用手一搬,还能转动,据说铁轮子下面是一个发电机。这可能就是最原始的小型水利发电。现在想象不出来当时的人是何等的聪明,用的是什么设备造的水利发电机。我写此文章的时候,为了慎重起见,特请在鸣沙的大哥走访了十队的几位年龄大的老乡,他们都证实了那时确实有个小型水利发电机,发出来电带动电碾子,还说电碾子是个进口的洋家伙,至于详情还是不得而知。我惊叹,那时候的农民就能造出水利发电机,是何等的伟大。

  大渠从我们鸣沙八队经过,在公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银川通往固原的唯一的公路)南面100米处,利用水位的落差建造了一个水磨,上面盖了两间房子,人们称磨房,夏天供七、八、九队的人磨面。这个建造结构能看清楚。聪明的人们在水渠上修了一个小坝、建个水闸、造个水稍,在水稍下面用水泥砌了一个边长四米、深一米五的方槽,正中栽一个立轴,在离底面三十公分的高度安一个平行于地面、直径一米五的大木轮,靠水稍下来水的冲击,使木轮转动。在方槽上面用木板铺成地,再建造一个两间屋大的磨房,里面装上石磨,木轮旋转传动上面的石磨旋转,便能磨面。还辅助造了用脚蹬的箩筛,筛面粉面时省力。磨面的时候,把闸关注,水通过水稍冲击木轮工作;不磨面的时候,水通过水闸。我小时候跟着爸爸去磨面,能帮忙干的就是蹬箩筛。当然水磨也是我们男孩最喜欢戏水的地方,可以爬在木轮上耍,如果谁家的大人来找,他家孩子就蹲在水稍下面,水从头顶飘过,大人是找不到的。我想这当时是利用水利资源最好的工程。挖水坑 利用黄河水的浑浊, 挖水坑蓄水淤泥,再把泥土运到坑边,用此土垫马号(生产队圈养牲畜的场所)和各家的圈,制做土肥,是我们队上勤劳智慧的人们的的又一发明。我小时候经历并参与过挖坑。每年五月份,到了快放水的前几天,全队社员便在公路北边大渠经过的地方挖坑,或用背篼背、或用扁担挑、或用架子车拉。头两天还好挖,架子车能用上,后面越深越难挖,架子车用不上,只能背或挑。大人们干的汗流浃背,娃娃们则用刚发芽的柳枝编个遮阴帽送给大人,或用柳条拧个子,吹着各种调调为大人鼓劲加油。苦战近一个星期,能挖一个大约30米长、20米宽、2米多深的大坑,运出大约1500多方土,堆在水坑的西边,像个人造山丘。过后我们队的人再用这些土垫马号(生产队圈牲畜饲养场)的圈,或社员家的圈,形成粪土,春耕时上到田里,是天然的农家肥。到水下来的时候,经过这个大水坑,浑浊的渠水澄清,大量的泥沙下沉,形成一个清澈的人造湖泊,也是鸣沙街东边的一道风景。到了七、八月份,那便是我们男娃娃洗澡和游泳的好地方,到了冬天,水坑也基本上淤平了,坑面上结了冰,又是我们娃娃滑冰的好场所。修水坝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农业学大寨”精神的鼓舞下,我们那的社员开始平整土地,利用秋冬农田闲的时候,战天斗地、苦干实干,经过两年时间,靠背篼、小推车硬是把高低不平的地面修造成了一档一档的机耕农田。从南到北开挖了水渠,每隔两档一条支渠,每隔十档一条大渠,还有宽阔的机耕路。我们队的地势较高,西边大渠的水流经六队、七队,通过支渠到我们队水就很小了,东边大渠又处于低位,粮食出现了不能及时浇水的现象,如果粮食缺水是会减产的。为了淌水,我们队的人经常和七队的人闹意见。我们队人们急中生智,在西边流经养马村七队、六队与我们队之间的一条大渠中游(流经我们队的上端)修建一个了堰塞大坝、做了个水闸,将上游水位蓄高了七八十公分,在水坝上方挖了一条长三百多米、自东向西(中宁的水是自西向东)的逆上水渠,与各南北向支渠交叉处修一个“十”字水利小枢纽,确保了我们生产队所有的农田能够及时淌水。这个水坝和水闸的建造,也方便了养马村六、七队的群众,他们说鸣沙八队的人就是聪明。我想到了古代李冰为什么要修建的都江堰,不就是为了灌溉农田吗。我们队的社员在大渠修水坝,截流灌溉,再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劳动人民的胆略和智慧。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水资源是非常有限、非常珍贵的,水利工程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好水资源是当代人们的天职,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硬件资讯】Intel半导体工业务或将迎来大订单!NVIDIA封装产能严重受限,有望转投Intel。

  苹果Vision Pro产地首次公布:中国制造,立讯精密是组装合作商?

  财联社2月6日电,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扩大涨幅,升破7.20,现报7.1989,日内涨近200点。

 

Copyright 2017 凯发k8官方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