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仿生缝隙的能容可调式液力变矩器pdf

浏览次数: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日期:2024-02-11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仿生缝隙的能容可调式液力变矩器,解决液力变矩器难以与发动机不同工况进行可调匹配,现有的液力变矩器调节控制方式结构复杂,技术实现和使用成本高的问题。本装置在导轮叶片中部设置仿生间隙,导轮叶片在仿生间隙的前后分别形成固定的主叶片和活动的尾叶片,通过电磁铁组件控制尾叶片在不同工况下进行摆动,从而改变尾叶片与前后方向的交角以及仿生间隙的宽度,从而使液力变矩器实现能容可调控,与发动机完成动态高效匹配,使其工作点随着作业工况的改变始终工作在最优区域,充分发挥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提高整车的动力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112576724 B (45)授权公告日 2022.03.18 (21)申请号 7.7 F16H 41/24 (2006.01) F16H 41/04 (2006.01) (22)申请日 2021.01.08 (56)对比文件 (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 申请公布号 CN 112576724 A WO 2015071349 A2,2015.05.21 审查员 孟栋 (43)申请公布日 2021.03.30 (73)专利权人 吉林大学 地址 130012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前进大 街2699号 (72)发明人 杨孔华刘春宝熊佳伟钱旭 唐钰骁 (74)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知见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95 代理人 张华 (51)Int.Cl. F16H 41/26 (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5页 (54)发明名称 一种带有仿生缝隙的能容可调式液力变矩 器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仿生缝隙的能容可调 式液力变矩器,解决液力变矩器难以与发动机不 同工况进行可调匹配,现有的液力变矩器调节控 制方式结构复杂,技术实现和使用成本高的问 题。本装置在导轮叶片中部设置仿生间隙,导轮 叶片在仿生间隙的前后分别形成固定的主叶片 和活动的尾叶片,通过电磁铁组件控制尾叶片在 不同工况下进行摆动,从而改变尾叶片与前后方 向的交角以及仿生间隙的宽度,从而使液力变矩 器实现能容可调控,与发动机完成动态高效匹 配,使其工作点随着作业工况的改变始终工作在 B 最优区域,充分发挥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提高整 4 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实现节能减排任务。 2 7 6 7 5 2 1 1 N C CN 112576724 B 权利要求书 1/1页 1.一种带有仿生缝隙的能容可调式液力变矩器,包括机体(8),所述机体(8)包括组成 工作腔的泵轮组件(14)、涡轮组件(17)、导轮组件(15),工作腔为回转体,工作腔的截面为 环形,工作腔内装有油液;输入轴(23)连接并带动泵轮组件(14)转动,涡轮组件通过涡轮法 兰(21)连接输出轴(4);油液在工作腔的环形截面内沿泵轮组件(14)、涡轮组件(17)、导轮 组件(15)顺序循环流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轮组件(15)在工作腔环形截面的外圈设置导 轮座(16)、内圈设置导轮内环(31),导轮内环(31)和导轮座(16)之间设置有导轮叶片,导轮 叶片以输入端为前端、输出端为后端,以工作腔环形截面的径向为上下方向,导轮叶片沿前 后方向呈弧形设置,导向叶前后端之间设有仿生间隙(27),仿生间隙从导轮叶片的内弧侧 向外弧侧从前向后斜向设置,导轮叶片被仿生间隙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侧部分为固定的主 叶片(25)、后侧部分为尾叶片(26),所述尾叶片(26)为活动叶片,所述尾叶片上下侧对称设 置滑动轴(29),所述导轮内环(31)和导轮座(16)设有与滑动轴配合的弧形滑槽(34),所述 导轮座(16)中还嵌设有上下设置的转轴(30),滑动轴(29)固定在转轴(30)内端的一侧且轴 线偏置,转轴转动时带动滑动轴摆动并沿弧形滑槽(34)滑动,所述转轴的外端设置凸轮拨 块(32),所述机体(8)上设有电磁铁组件(10),所述电磁铁组件通过凸轮调节机构(9)连接 有驱动凸轮拨块(32)转动的凸轮调节拨杆(33);所述转轴(30)设置在滑动轴(29)朝导轮叶 片内弧面的一侧;所述尾叶片(26)的内弧面和外弧面之间的厚度从前向后逐渐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仿生缝隙的能容可调式液力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 述转轴(30)内端和外端之间设有与导轮座(16)转动密封的密封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仿生缝隙的能容可调式液力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 述液力变矩器处于低能容工况时,滑动轴(29)滑动至弧形滑槽的后端,尾叶片(26)摆动至 第一位置;所述液力变矩器处于高能容工况时,滑动轴(29)滑动至弧形滑槽的前端,尾叶片 (26)摆动至第二位置;尾叶片处于第一位置时尾叶片内弧面与前后方向的交角大于尾叶片 处于第二位置时尾叶片内弧面与前后方向的交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带有仿生缝隙的能容可调式液力变矩器,其特征在于:尾 叶片(26)处于第一位置仿生间隙(27)的宽度大于尾叶片(26)处于第二位置时仿生间隙 (27)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带有仿生缝隙的能容可调式液力变矩器,其特征 在于:以导向叶片的内弧面和外弧面的中间线或3所述的一种带有仿生缝隙的能容可调式液力变矩器,其特征 在于:所述机体还配套设置有采集转速信号和负载信号的信号采集传感器,所述信号采集 传感器通过闭环控制器连接控制电磁铁组件的电磁驱动系统;所述闭环控制器还设有手动 控制输入端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带有仿生缝隙的能容可调式液力变矩器,其特征 在于:所述导轮座(16)和机体(8)之间设有导轮轴承(13)。 2 2 CN 112576724 B 说明书 1/4页 一种带有仿生缝隙的能容可调式液力变矩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液力传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液力变矩器,特别涉及一种带有仿生缝 隙的能容可调式液力变矩器。 背景技术 [0002] 液力变矩器是依靠液体能来传递动力的柔性转矩变换器,主要由泵轮、涡轮、导轮 构成。安装在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被广泛应用于轿车、客车、工程机械等车辆传动系统中。 以液压油为工作介质,当液力变矩器进行工作时,循环腔内充满油液,油液沿着泵轮、涡轮、 导轮的叶片间流道循环流动,从而实现能量转换。 [0003] 液力变矩器作为一种传动装置,具有自适应、无级变速、减震隔振等特点,但其传 动效率比齿轮传动效率等机械传动效率低,限制了液力变矩器的使用范围。2014年3月出版 的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第44卷第2期中的文章《仿生缝翼的增升作用》中的研究表明,仿 生缝翼的仿生多段翼型,能够提高翼面压力面升力,抑制边界层湍流脱离,提高传动效率。 另外,中国专利CN109185416A也公开了一种基于开槽的液力变矩器空化抑制方法,将导轮 叶片的头部加工通槽,在液力变矩器中实践了导轮叶片上开设仿生缝隙的结构,并取得了 良好的效果。 [0004] 同时,在液力传动系统中发动机和液力变矩器的匹配也是影响传动效率的重要因 素。对于传统的液力变矩器,叶栅系统为固定结构,液力变矩器的性能固定,如中国专利 CN204061793U、CN204878583U即为两种叶栅系统固定的液力变矩器,只能与对应设计工况 匹配。因此液力变矩器选型一般只能与发动机的特定工况进行匹配,尽可能发挥发动机的 有效功率。而当工况发生变换时,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匹配性变差,发动机的功率不能得到 有效的利用。 [0005] 如中国专利CN104141784A、CN102434646A中所记载,研究者们针对多工况下发动 机与液力变矩器高效匹配,提出了变矩器闭锁、能容可调等技术,但上述技术结构复杂,技 术实现和使用成本较高,而且会导致液力变矩器本身的制造成本和空间布置需求增高,限 制了其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液力变矩器难以与发动机不同工况进行可调匹配,现有的液力 变矩器调节控制方式结构复杂,技术实现和使用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带有仿生缝隙的 能容可调式液力变矩器,既能保留原有液力变矩器的优点,又能根据各工况变化实现液力 变矩器的性能可调,以牵引车用为例,当牵引车的作业工况发生变化时,通过改变液力变矩 器的性能与发动机保持良好的匹配关系,满足当前工况作业需求,实现发动机的动态匹配 要求,提高整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实现节能减排任务,保证日趋严格的排放标准。 [0007] 本发明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下述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带有仿生缝隙的能容可调式 液力变矩器,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包括组成工作腔的泵轮组件、涡轮组件、导轮组件,工作腔 3 3 CN 112576724 B 说明书 2/4页 为回转体,工作腔的截面为环形,工作腔内装有油液;输入轴连接并带动泵轮组件转动,涡 轮组件通过涡轮法兰连接输出轴;油液在工作腔的环形截面内沿泵轮组件、涡轮组件、导轮 组件顺序循环流动; [0008] 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轮组件在工作腔环形截面的外圈设置导轮座、内圈设置导轮 内环,导轮内环和导轮座之间设置有导轮叶片,导轮叶片以输入端为前端、输出端为后端, 以工作腔环形截面的径向为上下方向,导轮叶片沿前后方向呈弧形设置,导向叶前后端之 间设有仿生间隙,仿生间隙从导轮叶片的内弧侧向外弧侧从前向后斜向设置,导轮叶片被 仿生间隙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侧部分为固定的主叶片、后侧部分为尾叶片,所述尾叶片为活 动叶片,所述尾叶片上下侧对称设置滑动轴,所述导轮内环和导轮座对齐设有与滑动轴配 合的弧形滑槽,所述导轮座中还嵌设有上下设置的转轴,滑动轴固定在转轴内端的一侧且 轴线偏置,转轴转动时带动滑动轴摆动并沿弧形滑槽滑动,所述转轴的外端设置凸轮拨块, 所述机体上设有电磁铁组件,所述电磁铁组件通过凸轮调节机构连接有驱动凸轮拨块转动 的凸轮调节拨杆。 [0009] 本装置用于车,车辆发动机输出轴与输入轴相连,带动泵轮旋转,进而带动工作腔 内的油液流动,实现了动力机机械能向工作液体动能的转换,获得动能的液体从泵轮组件 流出,流向涡轮组件带动涡轮输出轴旋转,从而输出转矩和转速,实现液体动能向机械能的 转换;经过转换后部分液体经导轮组件叶片出口流向泵轮组件,重新进入工作循环。本装置 以鸮类翅膀为模本对变矩器导轮叶片进行仿生学设计,其靠近导轮入口部分的叶片为主叶 片,靠近导轮出口部分的叶片为尾叶片;主叶片与尾叶片之间设置仿生间隙。主叶片为固定 叶片,尾叶片可以摆动调节,低能容工况时,尾叶片滑动轴向前滑动、尾叶片与前后方向夹 角增大、仿生间隙宽度增大,匹配低能容的工况。高能容工况时,尾叶片向后滑动、尾叶片与 前后方向夹角减小、仿生间隙宽度减小,匹配高能容的工况。本装置实现液力变矩器的能容 可调,与发动机完成动态高效匹配,充分发挥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提高整车的动力性和经济 性,实现节能减排任务。 [0010] 作为优选,所述转轴设置在滑动轴朝导轮叶片内弧面的一侧。转轴转动的时候,带 动滑动轴绕转轴摆动,实现尾叶片角度和仿生间隙宽度的联动调节。 [0011] 作为优选,所述转轴内端和外端之间设有与导轮座转动密封的密封圈。在转轴处 采用转动密封,避免渗漏。 [0012] 作为优选,所述液力变矩器处于低能容工况时,滑动轴滑动至弧形滑槽的后端,尾 叶片摆动至第一位置;所述液力变矩器处于高能容工况时,滑动轴滑动至弧形滑槽的前端, 尾叶片摆动至第二位置;尾叶片处于第一位置时尾叶片内弧面与前后方向的交角大于尾叶 片处于第二位置时尾叶片内弧面与前后方向的交角。 [0013] 作为优选,尾叶片处于第一位置仿生间隙的宽度大于尾叶片处于第二位置时仿生 间隙的宽度。 [0014] 作为优选,以导向叶片的内弧面和外弧面的中间线] 作为优选,所述尾叶片的内弧面和外弧面之间的厚度从前向后逐渐减小。 [0016] 作为优选,所述机体还配套设置有采集转速信号和负载信号的信号采集传感器, 所述信号采集传感器通过闭环控制器连接控制电磁铁组件的电磁驱动系统;所述闭环控制 4 4 CN 112576724 B 说明书 3/4页 器还设有手动控制输入端口。 [0017] 作为优选,所述导轮座和机体之间设有导轮轴承。导轮轴承用于电磁铁组件控制 拨杆摆动时,导轮座和机体之间的小幅度转动。 [0018] 本发明对导轮叶片进行仿生学设计,在导轮叶片之间中部开设仿生缝隙,且导轮 叶片的尾叶片为可以摆动设计,可以调节尾叶片的角度和仿生间隙的宽度,实现液力变矩 器的能容可调,与发动机完成动态高效匹配,充分发挥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提高整车的动力 性和经济性,实现节能减排任务。 附图说明 [0019]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0] 附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液力变矩器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 附图2是本发明的导轮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2] 附图3是本发明带仿生缝隙的导轮叶片结构示意图。 [0023] 附图4是本发明导轮叶片的尾叶片调节结构立体示意图。 [0024] 附图5是本发明高能容工况的尾叶片位置示意图。 [0025] 附图6是本发明低能容工况的尾叶片位置示意图。 [0026] 附图7是本发明的尾叶片调节控制示意图。 [0027] 图示说明:1、油泵取力齿轮,2、右侧盖板,3、压板,4、输出轴,5、密封圈,6、油泵驱 动齿轮,7、右侧轴承,8、机体,9、凸轮调节机构,10、电磁铁组件、11、泵轮座,12、泵轮轴承、 13、导轮轴承,14、泵轮组件,15、导轮组件,16、导轮座,17、涡轮组件,18、轴承套,19、泵轮 罩,20、导轮定位短套筒,21、涡轮法兰,22、压环,23、输入轴,24、左侧轴承,25、主叶片,26、 尾叶片,27、仿生缝隙,28、骨线、凸轮 调节拨杆,34、弧形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0029] 实施例:一种带有仿生缝隙的能容可调式液力变矩器,如图1所示。本装置包括油 泵取力齿轮1、右侧盖板2、压板3、输出轴4、密封圈5、油泵驱动齿轮6、右侧轴承7、机体8、凸 轮调节机构9、通电电磁铁组件10、泵轮座11、泵轮轴承12、导轮轴承13、泵轮组件14、导轮组 件15、导轮座16、涡轮组件17、轴承套18、泵轮罩19、导轮定位短套筒20、涡轮法兰21、压环 22、输入轴23、左侧轴承24; [0030] 如图1所示,所述泵轮组件14与泵轮座11固连,泵轮座11通过泵轮轴承12安装在机 体8上;泵轮罩19与泵轮组件14固连,输入轴23与泵轮罩19相连;所述涡轮组件17通过涡轮 法兰21安装在输出轴4上,并通过压环22固定;所述导轮组件15固定在导轮座16,通过导轮 轴承13安装在轴承座上,轴承座抱设在机体8上。泵轮组件14、涡轮组件17、导轮组件15构成 工作腔,工作腔为回转体,其横截面为环形,油液在工作腔的环形截面内沿泵轮组件14、涡 轮组件17、导轮组件15顺序循环流动。发动机输出轴与输入轴23相连,带动泵轮14旋转,进 而带动工作腔内的油液流动,实现了动力机机械能向工作液体动能的转换,获得动能的液 体从泵轮组件14流出,流向涡轮组件17带动涡轮输出轴4旋转,从而输出转矩和转速,实现 5 5 CN 112576724 B 说明书 4/4页 液体动能向机械能的转换;经过转换后部分液体经导轮组件15叶片出口流向泵轮组件14, 重新进入工作循环。 [0031] 如图2所示,导轮组件15在工作腔环形截面的外圈设置导轮座16、内圈设置导轮内 环31,导轮内环31和导轮座16之间设置有导轮叶片,导轮叶片以输入端为前端、输出端为后 端,以工作腔环形截面的径向为上下方向,导轮叶片沿前后方向呈弧形设置。如图3所示,导 向叶前后端之间设有仿生间隙27,仿生间隙从导轮叶片的内弧侧向外弧侧从前向后斜向设 置,导轮叶片被仿生间隙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侧部分为固定的主叶片25、后侧部分为尾叶片 26,所述尾叶片26为活动叶片。如图3所示,导向叶片的内弧面和外弧面的中间线骨线倍,主叶片骨线为弧形,尾叶片骨线的内弧面和外弧面之间的厚度从前向后逐渐减小。如图4‑6所示,所述尾叶片上下侧 对称设置滑动轴29,所述导轮内环31和导轮座16设有与滑动轴配合的弧形滑槽34,所述导 轮座16中还嵌设有轴线内端的一侧且轴线偏 置,转轴转动时带动滑动轴摆动并沿弧形滑槽34滑动,所述转轴的外端设置凸轮拨块32,所 述机体8上设有电磁铁组件10,所述电磁铁组件通过凸轮调节机构9连接有驱动凸轮拨块32 转动的凸轮调节拨杆33。转轴30设置在滑动轴29朝导轮叶片内弧面的一侧。转轴30内端和 外端之间设有与导轮座16转动密封的密封圈。 [0032] 如图6所示,液力变矩器处于低能容工况时,滑动轴29滑动至弧形滑槽的后端,尾 叶片26摆动至第一位置;如图5所示,所述液力变矩器处于高能容工况时,滑动轴29滑动至 弧形滑槽的前端,尾叶片26摆动至第二位置;尾叶片处于第一位置时尾叶片内弧面与前后 方向的交角大于尾叶片处于第二位置时尾叶片内弧面与前后方向的交角。如图5、6对比可 见,尾叶片26处于第一位置仿生间隙27的宽度大于尾叶片26处于第二位置时仿生间隙27的 宽度。 [0033] 如图7所示,当本装置用与牵引车时,机体还配套设置有采集车速信号S1和负载信 号S2的信号采集传感器S3,所述信号采集传感器通过闭环控制器S5连接控制电磁铁组件的 电磁驱动系统S6,  闭环控制器S5输出PWM信号通过电磁驱动系统驱动凸轮调节机构S7启 动;所述闭环控制器还设有手动控制输入端口S4。当牵引车在行驶或牵引工况时,信号采集 传感器S3采集车速信号S1和轮胎负载信号S2传递给闭环控制器,也可以根据整车判断司机 主动调节操纵手柄S4来控制闭环控制器,闭环控制器S5判断牵引车工况状态,本装置可以 以高能容状态或者低能容状态为起始工况,闭环控制器S5判断工况发生改变时,输出PWM信 号,控制通电电磁铁组件10的通电状态,来驱动凸轮调节机构,从而带动尾叶片转动。 6 6 CN 112576724 B 说明书附图 1/5页 图1 7 7 CN 112576724 B 说明书附图 2/5页 图2 8 8 CN 112576724 B 说明书附图 3/5页 图3 图4 9 9 CN 112576724 B 说明书附图 4/5页 图5 图6 10 10 CN 112576724 B 说明书附图 5/5页 图7 11 11

  2、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加。

  3、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4、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在线网课学习课堂《交互设计(西南交通大学)》单元测试考核答案.docx

  Printed in Great Britain. GLOBULAR DYNAMICS A CONNECTED PARTICLE SYSTEM FOR ANIMATING VISCO.pdf

  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可下载、阅读),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 ,上传者

 

Copyright 2017 凯发k8官方 All Rights Reserved